2009/3/26

Craving



台灣的相機論壇裡有些常用詞,像是「一次到位」(要買就買最好的,省得以後後悔)、「勸敗」(勸人敗家)、「開箱文」(展示新買的相機或鏡頭,而且通常是市面上沒什麼人拿到,或是貴到沒人會買的東西)……似乎在業餘的相機界裡,總有一種「防潮箱永遠都少一個鏡頭/機身」的風氣。

相機的每個領域裡都有一群迷,像是特定品牌情結(比如說:N家: Nikon 家族、C家:Canon 用家、O社: Olympus 會社、蔡頭: 蔡司鏡頭、樂摸: Lomo……等等),或是一些手動對焦迷(像是東德製的蔡司鏡頭、俄制鏡頭、徠卡用家),一些RAW迷(好像不拍原始檔就不專業一樣),這些人每天閒著沒事就聊自己手上的工具、技術,上到鍍膜,下到感光元件的設計、光路設計,手感(這個比較抽象,我也不太了解),成像的「味道」(像什麼「通透」、「奶油一般化不開」的蔡頭味),或是深一點地討論什麼叫作藝術(或者說:玄一點?)……好像什麼東西都懂,什麼東西都有得吵。有一些筆戰打起來,可以從具體的影像工具吵到抽象的設計理念,從我是學工程的,到我認識誰誰誰……

器材情結就這樣成為這些窮人玩家的惡夢,看到人家的作品,尤其是看到人家的器材,就忍不住想,「如果我有那樣的東西可以玩多好」,加上一天到晚在論壇上被人家不知道是不是有修過的圖震憾到(之前某些網站的首頁人像都是沒有毛孔的)。有時我覺得我很幸運不在台北,不然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拍照活動,難免不被別人器材的「火力展示」嚇到(一些長鏡頭,大多以大小砲來稱呼,一次帶出各式長槍大砲就叫「火力展示」了),而且可能還有壞人會借你把玩個兩三天,讓你念念不忘到買下那個鏡頭。之後才發現好鏡頭還得配上好的濾鏡,而且濾鏡還有好多種類,然後你還得買個防潮箱來裝。除了得會用photoshop ps一下,還有人會告訴你,你得有一個校色工具去調整你的電腦螢幕,不然調出來的色調會錯,而且電腦螢幕還有分好多種,不用說,最好的往往是最貴的那一種……

慾望,就這樣永無止盡地腐蝕著人的時間與想法。


人的興趣不可以太多,尤其是花錢沒有止盡的興趣。拍照,就是其中一個。

「聽說」,真正的攝影師並沒有講究這麼多,他們有上好的器材,有好的眼光和觀察的角度,但是他們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在「期待」和討論器材上。 可惜,我所接觸的CameraMan太多,Photographer太少……

(看到Canon 的新機發表後有感……)

2009/3/20

Spice it up

我從小對婚禮的概念,大約就是一場高級的宴會,大家會穿得很正式,到一間很正式的餐廳,吃一些很正式的菜。有的時候會拿到很漂亮的喜餅回家吃。然後最重要的是,大家都會去看新娘作服裝秀,通常一個婚宴下來,從開場的白紗,中間的敬酒,到最後的送客,新娘會變換至少三種不同的造型,而且是以西方宮庭式的造型出現。喜宴的高潮,差不多就是敬酒,因為他們會到每一桌和大家寒暄,有的時候還有一些無聊的人,會想出一些遊戲來整新人,不是喝一些奇怪的東西,就是玩一些讓當事人有點不太舒服的小遊戲……因為喜宴的內容大同小異,所以最大的不同也許就是在敬酒、或是親新娘這些地方作變化,不過近年來也許KTV發達了,所以許多新人會把現場當作是個人演唱會,或是其他表演項目等等。比較可怕的是,因為婚宴會有酒水,常有人借酒發揮,作出失態的舉止,或是搶麥克風唱一些奇怪的歌曲也是可能會出現的。

西方的婚禮除了婚宴之外,通常婚禮會以比較正式的方式進行,所以會有牧師或法官證婚,交換誓言等等禮儀,相對的也衍生出獻詩、點燭等其他的習俗,以增加不同的趣味。在reception上整人、丟捧花,甚至是男士們搶新娘的綁腿等娛樂活動也對應而生。

一般reception的其中一個高潮,就是新郎新娘的第一隻舞。如果跳舞的時間短,不過就是大家以羨慕的眼光,看著帥帥的新郎,擁著美麗高貴的新娘跳舞。但是時代也改變了,連這個節目也顯得單調了,於是有些人會作一些改變,增加一些自娛娛人的內容。比如像下面這一對,就把Friends 裡,Ross & Monica "the routine"加到了他們的節目中。


或是這一對,預先計劃了不同的節目,把 "Baby got back" 加入到他們的舞蹈中。而且新娘和新郎都有一些舞蹈底子,在這樣的穿著下,跳來一點也不含糊。


這一對還是整組伴郎伴娘也加入了熱舞行列。


也許大家的生活壓力都很大,看到這一些演出,通常會有很熱烈的回應。戲法人人會變,巧妙各有不同,相形之下,現在結婚不單單是把服裝、佈置作好就好,娛樂性也愈來愈重要了……

2009/3/18

We were in Boston (1)

From MIT


當年申請學校的時候,有幾間學校是明知道申請不到,還是試試看的。MIT就是其中一間。而且,我很快地就收到一封短短信 -- 「謝謝!再聯絡」,還學會了一個很美麗的用詞 "good luck in your future endeavors"

從此,我就再也沒想過會去這間傳說中精英中的精英唸的學校。沒想到,我居然有機會去參觀MIT,而且還是那位負責寄給我回絕信的ME Graduate Adviser接待我們的。



我們還去參觀了一下實驗室,有意思的是,可能因為這間學校名氣太大了,常常有人來參觀,這些學生都很習慣有人跑進來說,「你要不要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」。我對MIT不熟,只看過之前JuJu在MIT結婚的照片,就想去親眼看看傳說中的MIT Chapel長什麼樣。




我的指導老師,先前就告訴我們可以去MIT旁的河邊走走,雖然當時沒下雪,但氣溫非常的低,我就只在Charles River河邊拍了兩張照片就離開了。真是佩服當地的人,這樣的天氣,照樣出來在河邊跑步。(下面那張左邊的黑影,就是跑步的人在慢快門下的殘影)

2009/3/17

Photo tips for the future brides and grooms






如果說要定義一個婚禮高潮點,每個婚禮的最後,都會有一個聲明,"I now an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." 然後下一句『通常』就是,"You may now kiss the Bride" 這個時候通常是全場拍手歡呼(典禮終於結束了?!)

如果是東方人,通常會比較不好意思在眾人前接吻,造成一種「新娘在躲、新郎在強吻」的錯覺,或是飛快的輕輕一吻,大家還沒看清楚就完成了,這也許是一種習慣(可能比當場來個Franch Kiss來得好一些),但是對紀錄下過程的攝影者而言,真的是一大挑戰。試想,如果整場的婚禮下來,最能代表兩人合成一體的那一刻沒抓到,又不能暫停或重來,那不是功虧一簣了嗎?

所以,一對體貼的新人,就得要「以效果為重」。一是事先得練習過,例如什麼角度親拍起來比較好看,而且為了要讓攝影者有足夠的時間構圖或是連拍以保證有拍到,接吻的時間一定要在一秒以上(最好是聽快門聲,聽到幾聲之後再放開就好 -- 沒聽到就別停 ^_^),這樣的效果才會好。像下面這張新娘的手搭上去,不管是線條、角度都很浪漫,算是上乘之作。



其實除了接吻之外,像是戴戒指、切蛋糕、餵蛋糕等等,都是慢慢的進行比較好,一是不會出錯,最重要是讓攝影者有足夠的時間到定位。不但是動作要慢要穩,而且最好有一些定格,像是戴戒指這種小動作,攝影者要卡到好位子原本就不容易,再加上構圖等等,所以我自己結婚的時候,牧師要我們拿著戒指說誓詞是最好的setting,因為有足夠的時間拍到各種角度。

Practice, Practice, Practice. 事先和牧師溝通好,攝影者所站的位子是不是有限制,在rehearsal時讓攝影者了解整個婚禮的程序是如何,這樣比較好掌握時機,因為攝影者還得整場跑動去抓各式角度,有的教堂還有二樓,總不能站在上面拍全景的時候,突然說要接吻了,或是跑到牧師身後準備好要連拍新郎新娘接吻了,(通常我要拍重要的東西時,會自然地閉氣,以免不小心手振了),結果牧師突然來個「向觀眾一鞠躬」這類新招,一時三刻根本無去站到另一邊去,那就開天窗了!!

通常攝影者會在現場遊走,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紀錄整個過程,這個時候一些能讓人聯想到婚禮的小裝飾會有畫龍點睛的作用。最後就是得控制現場其他帶相機來的客人,無論是Uncle Bob或是Soccer Mom,因為他們不用負責整場婚禮的效果(也就是有拍到就好),一是閃燈最好別閃,二是卡位不要太過分,最好能夠事先溝通好,拍是可以拍,但是得有個先後順序。一場婚禮有一兩位攝影者在全場遊走還可以,若是有四五位unlce bob跑來跑去,最後照片裡的背景中,就會有這些uncle bob拿著相機以各種不同的姿勢在搶鏡頭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

2009/3/11

Let it snow! Let it snow! Let it snow!



從小在台灣長大,從來沒有遇過0度C以下的天氣,下雪這麼浪漫的事,只有在電視/電影上見過。台灣下雪最有名的地方叫合歡山,一下雪就會塞車,因為會有人一窩蜂地往山上去賞雪。

因為開會的緣故,每年的初春,我會出城到別的地方住個幾天。也因為如此,我才有機會到美國各地見識見識。也因此有機會真正地見到雪。

還記得我第一年去的是Baltimore,對這個城市的印象不深,因為我當年的活動範圍儘限於會議所在的Inner Harbor。因為第一次參加這個「生物物理年會」,我打足精神參加每一個session,包括了許多「號稱有興趣卻不知所云」的symposium,像是病毒啊、基因啊等等只有在電影裡面有聽說過的研究,也硬著頭皮坐了半天去聽。那次我們去的時候非常冷,天氣大約就在零度左右,但是除了Inner Harbor邊有幾堆之前下雪遺留下的冰外,我也沒見到什麼(我們出發的前一天晚上,Austin倒是下了一場小雪)

三年之後,我再次因為會議的關係造訪這個城市(還住在同一家旅舍),才有機會多看看convention center外的世界長什麼樣。由於DC在Baltimore40哩之外,我還抽了一天純當觀光客,去看了看首都長什麼樣,也因此發現DC的各大Monument 沒有水的時候長得什麼樣。當天雖然冷到0度C,但是天氣還是好得很,一點雪的影子都沒有。

生平第一次看到雪景,(Austin那種飄個十分鐘,隔天連個影都沒有的「下雪」還不算是「雪景」)是在美麗的Salt Lake City。由於時間上的關係,我在會議開始的那一天下午就到達積著白雪的鹽湖城。因為我到的時候大雪已經停了,但是天氣還是十分寒冷,雪都沒有融,也沒有溼滑的問題,所有的路旁都像裝點著白色地毯一般浪漫,映著幾天美好的天氣,讓我對這個美麗的城市有著深刻的印象。




一樣是初春,一樣是會議,今年我們拜訪的是Boston這個古老的城市。而且是懷著賞雪的心情去的。我們從一兩周前就開始看天氣狀況,期待著會看到銀白色的Boston。我們到的第一天雖然冷,但是雪還沒下,第二天早上才開始飄了一陣子小雪,讓我們小小興奮了一下。到了第三天早上,不過一夜的時間,外頭積了近12吋的雪,我們才如願看到銀白色的Boston。



Boston有朋友一起看戲、吃龍蝦,有MIT、Harvard等傳統名校,有義大利風的North End,還有館藏豐富的Fine Art Museum……

說到Fine Art Museum,就不能不說兩句。因為正在擴建中,所以有許多展覽館是關閉的,但是東西還是多到一時看不完,尤其是想要一張一張的圖卡都仔細看一遍的話。所以美術館的門票是可以參觀兩次的,如果一天看不完,可以在十天之內用同一張票再去一次。但是這不是重點,重點是我們去了三次:第一次去了因為下大雪的關係『沒開』,我當天早上還特別上網查了一下,沒有看到關閉的消息,只有說星期一請從西邊的大門進入,等到晚上10點再看一次,才發現最上面有一行因為大雪關閉的小字,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加上去的。(下面這張小註:雖然沒開,還是要拍照留念滴)



我們最後一天離開前,又去了一趟Fine Art Museum,這次因為是第二次去,先前看過的畫作就不再重覆了。我們就像識途老馬一樣,去看中國畫風的寫意,文藝復興時代的精緻,還有十九世紀初開始離開寫實的方式,重新去建構畫作給人的感動……不過這不是重點,重點在大約看過之後,原本想去gift shop看看紀念品,不料一時警鈴聲大作,立刻要我們往任何出口處移動,好巧不巧,我們就在出口處不遠,很順利的就走了出去。問題來了,因為進去的時候,背包外套都寄在館內,這下出來就不能回去拿了,外面可是號稱Wind Chill到華氏十度的天氣啊!這一站就是廿分鐘,門口的警衛非常的不客氣,要我們一定得在外面等,就算會冷也不準進,另外什麼也沒說。一開始還可以在陽光下取取暖,十分鐘之後,就是抱在一起也很冷。等了近廿分鐘警報解除之後,還是不讓我們進去,說警衛得先進,等一下還是不給人進,說得讓工作人員先進,這下大家就不客氣了,直接就往裡面衝了。因為得趕飛機,我們也沒時間再逗留,拿了外套就趕回飯店拿東西了。




(小瑜,看到「下」雪了嗎??)

From Wif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