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5/29

Run!! When you still have the chance...

前言:本篇文章和婚姻與男女之情一點關係也沒有

長久以來,我一直被一些問題給困擾:「怎樣拍出好照片?」「可不可以推薦一下相機?」「什麼牌子的相機比較好?」
well… 大部份的問題都屬於「見人見智」的類別,也就是這樣也對,那樣也對的問題,換句話說,就是「你高興就好」。

最近我有一個衝動,想要開一個小的seminar,把我多年來試誤下學到的一些基本觀念,和身邊的朋友分享,尤其是光圈、快門、EV、ISO這種基本的東西。以前我都是把別人寫好的網頁,和一些有名書藉列出來就算了事,這倒是第一次我有感而發想寫下一點東西……

在開始之前,我想要回應一下主題:
Run!! When you still have the chance...
是的,如果你在相機上的投資不想超過$300美元,也不想花太多力氣在試誤上,覺得拍張人清楚的照片就很好了,請不要再往下看,因為以下的內容,可能會造成你的荷苞很大的困擾。
  • 光圈、快門和測光值:
首先介紹一下測光值(EV,Exposure Value),EV就是把整張照片拍得清楚的曝光值,先把光想像成水,把相機想像成一個讓水漏進來的漏斗,而EV值就是拍出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所需要水的總量。像是在大白天拍照,EV值可能相對高一些,而一些夜景照片,EV值可能相對低一點。

既然提到光的總量,光圈和快門這兩個最常出現的名詞就一定得說明一下。如果說我們把EV值當作是拍出成功照片所需要的光總量,光圈所決定的就是這個漏斗的開口大小,如果開口開得大些,同樣的光量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倒完,也就是較高的快門速度。相反地,如果開口開得小一些,同量的光量得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倒完,也就是快門速度相對來得慢。

簡單來說,一個EV值可以對應不同的光圈快門組合,就自動測光的相機而言,把光圈調大一倍,快門速度就會因此快一倍。相對的,如果光圈小一點,快門就會慢一點。至於光圈值,快門值這種細部的問題,google一下應該就可以找得到。

另一個和光圈、快門連動的因素,就是感光度(ISO)。什麼是感光度呢?就是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,在底片的時代是採用不同的軟片就會有不同的感光度,因為底片上感光粒子的特性,而決定不同的感光能力,在數位時代,這一切都變成訊號處理的問題。但是感光度對EV值而言是沒有差別的,如果感光度愈高,在同樣的情況下,所需要的光總量會減少,也就是EV值會變小。

因為糢糊是一張好照片的天敵,所以感光度高的相機,在同樣的光圈和EV值下,可以有較高的快門速度,就好像我們把通過漏斗的水量減半,在同樣大小的開口之下,水流過去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一半。

下一個問題就自然浮現了,既然同樣的EV值有很多種光圈快門的組合,那麼要挑哪一個組合呢?這就得討論一下光圈和快門的特性了。

光圈最大的特色在於決定景深。什麼是景深?也就是對焦清楚的範圍。如果你玩過顯微鏡的話,你應該就能知道我在說什麼,通常愈高倍數的光學顯微鏡,愈無法看到三維的物體,因為最高處對焦清楚的話,最低處通常就模糊掉了。這種情況,我們就說這個鏡頭的景深很淺。而就因為景深很淺,通常不在對焦點的背景(甚至前景)就成為模糊一片(這有一個專有名詞叫「散景」,Bokeh),唯有主題清楚的顯現出來,這在人像拍攝上非常的討喜。一些新手最常問的問題,就是如何拍出背景模糊的照片,簡單來說,光圈愈大,景深愈淺,效果就愈好。而其他可以造出淺景深的細節我們之後再談。

當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是大光圈好,有些時候我們要的就是深一點的景深,比如說大合照,總不能只有前排清楚,後排模糊吧!最常見的小光圈照片就是風景照片,尤其是夜景。像一些有所謂「星茫」的夜景照片,就是在小光圈下,光繞射所造成的效果。

如果光圈決定主體的景深,那麼快門決定什麼呢?快門就決定流動性的效果了。高速快門可以凝結動作的瞬間,像是運動比賽,飛濺的水花等等。

IMG_9514

快門當然也不是愈快愈好,有的時候慢快門會有不同的效果,像上面那張小光圈的例子,因為光圈小,所以對應的快門就慢,而噴水池所顯示出來的,就是如絲綢一般的流水,這種拍法常見於拍攝瀑布。像是城市夜景的光跡,也是以慢快門的方式呈現,慢快門往往可以拍出眼睛所無法看見的景色,因為在長曝之下,眼中所見黑色的部份,看來就沒那麼黑了。

慢快門還有一種應用,叫作追焦(pan)。也就是以相對較慢的快門拍攝行動中的物體,讓相機隨著被攝物一起動,也可造成背景模糊而主題清楚,而且具有速度感的照片。在這種情況下,其實快門不用慢得太誇張,就可以有很明顯的效果,不然就全部糊成一片了。

最後我得提一下曝光補償(compensation)。既然EV值是由相機自己作決定,相機畢竟不是人,所以有些情況,或是說很多清況下相機是會被騙的。最常見的情況是在拍攝物整體太白或是太黑的情況下。比如說拍攝新娘,因為白紗是白的,就相機來看,整張照片都高於平均測光值,所以相機會「以為」這樣是過曝了,因此把曝光總量(EV)放低,拍出來的照片就暗暗的,所以穿白衣的模特兒是不好拍的。

相對的,如果主體是黑色相對多,像是拍攝夜景,或是拍穿著黑色禮服的新郎,相機會「以為」這是曝光不足的照片,因此會把曝光值拉高一些,相對拍出來的照片的對比會很差,因為原本的暗部都被相機拉高亮度了。而且因為相機要把暗部拉高,快門也因此降得很慢,拍出來的照片大部分是模糊的。

所以,如果是白色的物體高於畫面的50%,我們會把EV值調高一點,讓白色的亮部能夠是接近最亮點;相對的,如果是黑色的物體高於畫面的50%,會把EV值調低一點,讓原本的暗部接近全黑。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,就是畫面上不要太單純,讓色彩豐富一點,相機預設的矩陣測光(自動測光的相機會分析整張照片的亮度資訊,通常會對中間的主體作加權計算,而各廠家的算法不一)就會抓到比較正確的曝光值。或是以所謂的創意模式來告訴相機,你拍攝的是什麼樣的狀況。

如果你的相機沒有調整光圈、快門的功能,也沒有調整EV的選項,那……那就該換相機了?其實因為小相機的景深都很深,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欺騙你的相機。我的作法是要讓相機測光值高一些的時候,就先對較暗的部份半按快門對焦(為了怕主體落到景深範圍之外,最好是對焦在和主體距離不要差太遠的地方),讓相機以為是這樣的測光值,然後再重新構圖,拍出想要的測光值,有lcd預視的相機,效果可以馬上看出來。這是因為小相機有超大的景深才能這麼作,如果是數位單眼的話(DSLR),還是乖乖地對EV值作調整吧!

  • 構圖!!

也許看了這麼多,你會覺得以上那些東西都和你的相機無關,因為不是所有的相機都會開放給你調整光圈快門,那麼我們可以作什麼呢?

『構圖』,是一件每個人都作得到的事。除了把相機的正中央對準主題,數1-2-3,按快門之外,還有一件事每個人都能作,就是「重新構圖」。

我們把按下快門時,相機所作的事作一下分析。大部份的自動相機,在半按快門的清況下,就會開始作對焦的動作,同時對整個畫面作分析,決定對應的EV值(選擇最佳的光圈快門組合),數位相機還會對顏色作評估,也就是白平衡的分析(白平衡是什麼我有機會再說),然後再全按快門的情況下把影像記錄下來。所以在半按快門的時候,就可以作重新構圖的動作,把所要拍攝的主體放在適當的位置。

那麼什麼是適當的位置呢?一般的建議是採「井字構圖法」,也就是把照片用兩條直線,兩條橫線分開,分成九等份,然後重要的主題就放在四個直線與橫線交錯的點上,把如說有倒影的照片,如果把水平面放在上三分之一(強調倒影)或是下三分之一的地方(強調天空),都會比把水平線放在正中間來得活潑。如果你觀察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,尤其是風景,井字構圖法幾乎佔了大半。當然,大半並非全部,所以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得偏一邊來拍的。一般的建議是熟悉原則之後,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有比較合適的構圖,接下來再打破原先的規則,找出最合適的構圖。所以井字構圖算是rule of thumb,不是通則。

「留一點空間」給人物眼睛看的方向,或是主體行進中方向,也是一張活潑的構圖可以注意的地方。一般的建議是給視線留一點想像的空間,所以如果主體是朝左看,左邊留白的部份應該比右邊來得多。相對地,背後的留白不要太多。

視角也是構圖上可以注意的地方,一般人都有5呎半症候群,也就是拍照的時候,以自己眼睛的高度為基準,所以拍攝出來的都是以自己的高度為主的觀點。這不是不好,只是相對來說得單調。如果你有收過一封轉寄的email,看到其他的攝影師是怎麼站的,你會看到忽高忽低,或躺或蹲的。為什麼?這樣看起來有比較專業嗎?其實他們在找的就是不同於一般的視角,建立一種不同的觀點。

  • 光!很重要

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把自己拍得瘦一點,腿長一點。「然而相機是誠實的,所以相機呈現出來的,是最真實的一面。」這句話不全然正確,或者說,根本就錯。因為相片通常是說謊的,不然為什麼新娘照總是比本人好看,平面廣告上的漢堡總是看來比你在店裡買的好吃。

同一個人,在不同的光源下,可以有不同的樣子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攝影師,自稱為「光的魔法師」。

如果不是正對鏡頭,主體一定有一面是對著鏡頭的,另一面是不對鏡頭的。當相對的高光打在對著鏡頭的這一面的時候,稱作『顯寬光』,也就是拍出來比較胖。相對的,當高光是打在背對鏡頭的另一側的時候,就是傳說中的『顯瘦光』,是大圓臉的最佳利器。比較一下下面兩張圖,一張是顯瘦光,一張是顯寬光,單單改變光源的方向,就有不同的效果。(腿長一點的拍法,和光沒有太大關係,而是採用廣角變和腳擺放的方式來達成,我之後有時間再找一兩張圖例來說明,先說一下,廣角鏡的變形是兩面刃,弄得對是腿看來長,弄得不好就成了短腿了……)

還有一種是背光,一般新娘照喜歡用,因為拍出來像是有一圈光環在四周,十分討喜。但是一定得補光,不管是反光板還是閃光燈,不補光不但沒有光環,反而拍出黑人一個。還有一個缺點是,鏡頭不要正對陽光,除非是一流的銘鏡(也就是>$1000的鏡頭),陽光射到鏡頭上會有鏡頭內的鏡片反射加折射出來的光斑,有光斑不要緊,通常相片的畫質會掉得很厲害(對比銳減,因為相機以為太亮了,所以把ev值拉低……)。

像下面這一張,新娘就是半逆光的拍攝,加上頭紗把光自然的散開,看來就像在光環中一樣(原來頭紗有這種柔光作用啊!!), 再下面那張,也是以逆光的拍法,把太陽放在主體的頭後方,造成一種突顯主題的效果。

推薦書藉:

推薦網站:

2007/5/4

Shooting & Post Process




我常說我不太會拍照,總有人會反對,今天終於要把真實面給呈現出來了……

如果你覺得左上角那張可以接受的話,看到右下角那張,就一定不會說「拍得好!」如果不嫌說,「怎麼拍得那麼暗」就不錯了。很難過的事,相機裡直接抓出來的照片就是右下角那張。

一般我拍攝的圖檔是RAW檔,也就是「生的」,未經相機處理過的原始檔,出來的就是右下角那一張。因為我要得到比較高的快門速度,所以我在拍攝的時候,特意將曝光值(EV)減一格,讓相機在相同的光圈下,採用較高的快門,照片才不會因手晃動而糢糊,但是拍出來的,就是曝光不足的照片。

Canon原廠有一個軟體叫Digital Photography Professional (俗稱DPP),可以處理RAW檔。裡面有一個功能,就是可以調整曝光值,這和一般的調整亮度對比又有不同,因為RAW檔裡的資訊遠比呈現出來的照片多得多,在調整曝光值的時候,是把原先相機紀錄的資料作重新計算,所以加回來的曝光值不會讓原本亮部爆得太厲害,也可以調整白平衡,把原本相機被現場光源給騙的色偏現象校正回來,也可針對暗部提高亮度,就成了左下角那張照片。

DPP裡另外還有所謂相片模式,是Canon預先對不同的拍攝對象預設的模式,我把它切換到「人像模式」,讓膚色變得討喜,對比上減弱,又把相片的飽合度微調之後,就成了右上角那張。到目前為止,我還只用了DPP裡的功能。

最後我再把相片進Photoshop作處理,包含了去雜訊,加強對比和亮度,就成了左上角那張完成品。

是的,我不單拍照,我還「洗」照片,一些屬於暗房的處理,我在photoshop裡作處理,所以我出照片的時間很慢是有原因的……

後處理是會上癮的,而且會花很多時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