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3/31

Sports Shooting




拍攝運動不同於風景,風景攝影的題材不太會動,通常你可以走來走去,想一下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光線下,是不是有不同的效果。而運動攝影的重點在「時間點」,既然是時間分秒必爭,快門就不能太慢,不然就成了「殘像攝影」了。所以我會傾向採用「快門先決」(Shutter Priority),也就是自定快門速度,讓自動相機來決定光圈大小,既然速度大於一切,景深就不是考慮的重點,其實若是景深深一點,對焦失誤也比較看不出來。以我使用的28-75而言,我會以1/160 到1/200左右當作我的工作快門,如果對應的光圈值不夠大,再以拉高iso的方式來達到高速定格的效果。

一般自動相機和拍攝運動專業的相機,最大的不同在反應時間和連拍張數。

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反應時間。一般的自機對焦相機,在按下快門的同時,得作到以下幾個動作:

  1. 自動對焦
  2. 自動測光(決定最佳光圈、快門值)
  3. 定義白平衡(這是數位相機才有的)
  4. 啟動快門

以上每個動作都得花時間,於是每次拿傻瓜相機,明明要拍的是跑過來的小孩,等到按下快門,小孩已經跑到觀景窗邊緣了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事實上在半按快門的同時,以上前三個動作就已經完成了,所以運動攝影的第一個要點就是:『半按快門』,等在那裡,等待你要的畫面出現。其實很多運動都是有可預測性的,像是籃球比賽時運球、出手,到爭搶籃板的位置,都有一定的軌跡可循。

專業的運動攝影師,為了不錯過珍貴的畫面,最簡單的作法就是,一口氣連拍一堆照片,再從裡面挑一張,像是百米賽跑等運動,很少人有那麼好的反應時間,等在哪看什麼時候是最佳的時機和角度,所以就會有像這個系列的照片,記者們根本就不用待在哪兒,直接先架好相機,再用無線快門線啟動連拍,剩下的就是連拍張數的問題了(包括了一秒可拍幾張,和最大連拍張數)。給一個大約的數字,一般最普通的相機大約是每秒2到3張,好一點每秒5張,而一個給體育記者的相機,一秒大約有8-10張。最大連拍張數的話,我的相機只有5張就裝滿相機內的記憶體了,而現在的專業相機,大約可以達到50張左右。




自動追焦是另一個運動攝影會採用的功能,以先前小孩子從鏡頭前跑過為例,當相機的一個對焦點對到焦之後,雖然小孩移動了,但是相機會追蹤一個移動物體,當這個移動中的物體進入下一對焦點的時候,相機會自動作出判斷,啟動下一個對焦點。但是一般傻瓜相機的對焦點不多,所以這個功能就是有,作用也不大。但是canon的頂級機,有45個對焦點的時候,追焦就相對有用的起來。

其實很多傻瓜相機都有所謂「運動」模式,大約就是快門先決,加上追焦功能,等等。 而且一些新的相機,都有針對快門遲滯作調整,幾乎可以作到隨拿隨拍的地步,加上相對較深的景深,如果對焦不準也不會有太大問題,所以在這方面小相機也是有優勢的。

像下面幾張照片,我也是用號稱快門遲滯有夠大(2秒吧)的Canon G2拍的,我採用的作法就是以高ISO以求最高快門速度,因為G2的光圈幾乎和景深一點關係都沒有,所以我就一路最大光圈到底去拍。另外就是預先對所要拍的點作測光與對焦,所以等到人一到位我就按下快門(或是先按再說),以求抓到那個瞬間。



拍攝運動還有一個重點是,「要看到臉」。如果看不到表情,很多時候就沒那麼有趣了。這也是最難的,常常是等到了籃球出手了,卻被包夾防手的球員擋到,這又不能像平時拍照的時候說,誰誰誰請讓開,只有放棄那張照片,等待下一次的機會。而且表情常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啊!!

運動攝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,除了欣賞運動比賽之外,還可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,每次看照片,我都會忍不住想出來KUSO一下……可能多多少少被阿東影響了吧!【見延伸好站】

延伸好站:

  • 阿東的運動阿斯匹靈 (他每周都會去AP&GI找NBA的照片出來KUSO,搞笑不論,其中的照片都是專業體育攝師師的佳作)

2008/3/26

Wide Angle Shot -- You always want it wider



廣角鏡是一把兩面刃,用得好的話,會有超過直覺視角的感受,用得不好的話,就只剩下「好廣喔」這種無關痛癢的評價。坦白說,在2年前,我根本不會用廣角鏡,除了拍大合照的時候可以裝得下多一些人,我對於廣角鏡是一沒經驗,二也沒多大興趣,當時我的想法是,與其花大筆錢去追求廣角,何不多退兩步去把「景」裝進我的構圖裡。


一隻評價好的廣角鏡是不便宜的,一隻大光圈的廣角鏡更是高價。以定光圈f/4的17-40來說,要價至少600現大洋,即使是ebay上的二手鏡,也沒便宜到哪,而一隻定光圈f/2.8的16-35,要價更是驚人(1400左右吧)


所以各位明白為什麼我會排斥使用廣角鏡了吧!更何況我手上的rebel還是有1.6x視角調正的curse,原本有小廣角效果的28mm,在乘上1.6倍之後變成標準鏡50mm,要達到一般廣角效果(小於32mm),就得灑更多銀子去買個更貴的「超廣角鏡」來當「一般廣角鏡」使用。

「要那麼廣作什麼?」是我一直以來的基調。

經過多次在室內拍大合照時,被迫退到牆角的經驗之後(上面這張就是),我決定買一個二手的廣角鏡來玩玩,為了「以時間換取價錢」,我得往「已停產」的鏡頭方面看,最後停在一隻1996年生產的20-35L上,(註1)。但是雖然有了這個爺爺級的L鏡,到我真的習慣用它,又是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。


和長鏡不同之處,長鏡可以輕意的是把主角突顯,一是內容單純,二是背景模糊。但是短鏡一口氣可以裝一堆東西,如何把主題突顯變得相對不易,所以在構圖上就得隔外下功夫,而且廣角有變形的特性(這句話當然不包括貴到碰不得的移軸鏡),所以一開始我總是抓不對水平線,我記得我用右邊的垂直線對齊觀景窗,但是出來的照片歪得我的脖子都覺得有點酸了… (最上面那幾張DC的照片都是轉過的。)

也因為廣角變形的關係,也能夠藉由視角改變作出一些有意思的構圖,比如說「長腳」拍法,上面那張上籃照,各位不覺得K先生的腳長得驚人嗎?而相對的俯角又可造成主題強烈的大頭狗照片。(像是這張

也許正如某些人所言,廣角,是練習構圖的好幫手,往往在俯角、仰角之間,選擇入鏡的元素的同時,幫助我多了一些思考的空間。

復習一下:

  1. 凡是小於35mm可以算廣角,小相機多數也是有廣角的
  2. 仰角近拍的話,可以用廣角變形來作出長腿效果
  3. 俯角近拍的話,也會有突顯主題的大頭狗效果
  4. 小心水平線抓錯啊……

【註】是的,1996年,和我的車一樣老,現在各位看官知道為什麼這個blog會叫這個名字了吧!1996年除了是我們相識的那年之外,也是我心愛的maxima和鏡頭的出生年……所以才真的叫,「所有的故事,都得從'96說起……」

2008/3/18

Good Friday

Passion of Jesus
The 24 hours



2008/3/14

Life Is So Good